导读:我们生活的时代复杂多变,积极的一面是人类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顶峰。暴力、贫困、癌症等问题日渐被消灭;教育、医疗、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消极的一面则是,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裂的局面——各种主义划地为营,凡事非得辩出
我们生活的时代复杂多变,积极的一面是人类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顶峰。暴力、贫困、癌症等问题日渐被消灭;教育、医疗、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消极的一面则是,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裂的局面——各种主义划地为营,凡事非得辩出个谁对谁错才肯罢休。而近日来,媒体上的某些争辩简直令人头晕脑胀。而这种“不管做什么都要赢”的观念似乎在人群中也变得越来越流行。这种观念不仅没有以辩证思想、善意主张或是客观证据为原则,也不要考虑全体人类的发展前景,反倒是宣传了一种“为求胜利不求手段也是可以接受的”观念。一个值得玩味的悖论是这样说的:越是克制自我意识的,就越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要知道,人们会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所谓的“自我提升”对实现目标的阻碍——即使你所设定的目标就是为了自己。“Ego(自我)”一词最早出现在佛洛依德提出来的三个关于“我”的概念中,剩下两个分别为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Ego” 一词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在本文中,“Ego”的定义为:个体渴望看到自己永恒的、积极的内心需求。这毋需怀疑,因为自我可以是我们最强大的资源,但它也可以变成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一方面,人类最基本的自我觉悟、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控制,这三者对于个体最终能达成目标都缺一不可;另一方面,Ego却会不惜一切代价,将我们与过去犯下的错误划清界限。一名心理学家说过,Ego会创造出一个“采取自我防御机制的动物园”。本文就认为这些看起来积极的防御机制恰恰就是 “Ego” 。一个惹人烦的“Ego”常常令人花费大量时间在自我防御上,搞得好像真有“自我”这回事似的。我们的“Ego”会竭尽所能来维护自己的主张,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原本设定的目标反倒受到蒙蔽。看着似乎有些矛盾的是,相比起一味叫嚣着要自我提升,实际上能让你的“自我”平静下来反而会对拥有幸福、成长、效率和健康的自尊更为有益。这里要做更多解释的是,安静的Ego与沉默的Ego并不是同一回事。过度压抑导致Ego彻底失去其原有功能,对个人或世界都没有任何好处。安静的Ego真正强调的其实是“平衡”与“一体”。正如维蒙特团队人员所说的:当Ego的音量被调低时,它就能像聆听自我一样聆听他人的声音,进而人们就能采用一种更富人性和同情的模式来看待生活。采取自我安静的生活方式能令人将注意力放在平衡自己与对他人的兴趣上,让人能产生自我觉悟、相互依存的身份认知,并在同情能力等方面也有所成长。让Ego保持安静的意义在于让人减少对他人或是自己的抵触情绪,却而代之的是更为包容的态度。让Ego保持安静同时也让人不会失去自我或是产生否定自己有从他人那获得尊重的需求。也就是说,让人变得能在包容他人的同时,拥有找寻真实自我,并不被自恋想法和求生欲望冲昏头脑。安静的Ego也包括健康、积极的自尊心,能认清自己极限与承认不足的能力。让人不需要时时刻刻想着要如何给自己辩护,同时也让人对自己的能力持一个坚定的态度。维蒙特提出,安静的Ego由以下这四个相互关联的特征共同构造了一种自我与他人相互平衡的全局立场。分离的意识:安静的Ego意味着你对当下持有认真、谦逊的态度。你对事物的积极和消极的两面都能给出一定的判断,而这个判断与现实接轨,不会被轻易受自我的情绪左右。这意味着在你接触到一些有关自我或是他人的新鲜信息时,你会愿意理性地去接受这些信息而不是一味地为自己进行辩解。与此同时,你还会为以往的想法与过去的感情作客观评价,进行适度调整,从而指引当下。包容的身份认知:对安静的自我来说,平衡与包容自我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因为这意味着你需要打破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认知屏障,并对人性产生深刻的理解。谨慎思考与意识独立有助于你对自己以及他人进行身份认知判断,尤其是在因观点不同而引发的争论中。假如你能做到不是尽想着自己,而是包容他人,那么你就能成为一个乐于合作并富有同情心的人了。换位思考:通过对他人的观点展开思考,安静的自我能使人不再只是关注自身。这样就能帮助你提高你的同理心与同情心。换位思考与前面提到的身份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激励,协同发展。举个例子,只有当你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的意义,你才能有机会去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与站在他人的视角思考。成长式思维模式:在你拥有安静的自我时,你的视界可以拓展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中,从而对自己的每个行为将产生的长远后果给出带有批判性的认识。这样一来,你就不会只活在当下,也像从前那样把某些现行的争论看作是威胁。却而代之,这一切将变成你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只有在你怀有这样的态度时,你才能获得更多换位思考的空间,而成长式思维模式与之前的独立意识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上所说的这四个特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同属一个自我系统,是其不同的组成部分。

作者:Scott Barry Kaufman(选段)人格的三种结构成分是逐步形成的。本我是人格的初始面,生来就有。个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并维持一种令其适宜的紧张水平,就必须与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为了促进这种交互作用,自我就从本我中产生并分化出来。当自我的内部不足以控制本我,从而增加一种能量——超我,超我和本我是对立的,因为经常要抑制本我那些本能性的冲动或者愿望,超我对自我也有压力,因为它不同意自我去迁就现实,完全没有奉行道德原则,超我是追求完美的,有些时候,它的要求过于严格,不近情理,不切实际,使自我难以配合他的要求,以致常有愧疚之感。